登录注册 退出
  • 首页

  • 新闻中心

    • 总会动态
    • 市县动态
    • 法律法规
    • 工作总结
    • 网站公告
    • 慈善资讯
    • 项目动态
    • 慈善杂志
  • 慈善项目

    • 助老
    • 助医
    • 助困
    • 扶贫
    • 助学
    • 非定向统筹项目
  • 慈善基金

  • 信息披露

    • 收支明细
    • 年度财务报告
    • 捐赠收支明细
  • 关于我们

    • 组织介绍
    • 机构章程
    • 领导机构
    • 内部制度
    • 机构资质
  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爱心榜单

→ 新闻中心

  • 总会动态
  • 市县动态
  • 法律法规
  • 工作总结
  • 网站公告
  • 慈善资讯
  • 项目动态
  • 慈善杂志
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
最新项目更多>>

  • 苏慈助医——低保对象补充医疗救助项目

    已筹款:¥2354.95
  • 慈善一日捐

    已筹款:¥695659.96

让慈善之光照亮民生幸福路——镇江市慈善总会二十载砥砺前行

分享到-微信×

2025-11-17 16:57

来源:本站

当晨光漫过金山寺的琉璃瓦,当晨练者的脚步轻叩西津渡的青石板,这座浸润三千年文脉的古城,正以“大爱”为笔,在长江之畔续写着温暖人心的时代答卷。2005年4月1日,镇江市慈善总会的揭牌声铿锵落地,从此便与300多万镇江人民心手相牵。二十年来,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总会循着“慈心为民、善举济世”的初心,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,铺就了一条铺满爱心的民生幸福路。

一、善脉传承:从“京口救生会”到市慈善总会,千年古城孕育现代慈善新篇

“一座城市的温度,藏在它对弱者的温柔里。”镇江的慈善基因,早已镌刻在千年岁月中。南朝昭明太子萧统广设“孤独园”济助老弱,南宋郡守蔡洸重修“养济院”庇护贫病;清代“京口救生会”以木船穿梭江涛,拯救无数溺水者,成为中国古代慈善组织的典范;近代冷御秋、陆小波、严惠宇“镇江三老”,以一生实业济世、善举惠民的坚守,为城市刻下“乐善好施”的精神烙印。这些跨越时空的善举,为镇江现代慈善事业埋下了深厚的种子。

Z1.png

2005 年 4 月 1 日下午,镇江市慈善总会正式成立,江苏省委副书记冯敏刚、副省长王湛为慈善总会揭牌

2005年4月1日,在改革开放深化与民生需求升级的浪潮中,镇江市慈善总会应时而生。成立大会上,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冯敏刚、副省长王湛共同为总会揭牌,这一时刻,既是镇江现代慈善的起点,更是千年善念与当代民生需求的深情交汇。“我们要让慈善成为政府兜底保障的‘柔性补充’,成为困难群众的‘暖心依靠’。”第一任会长江里程的话语,定格了总会的初心坐标。

Z2.jpg

江苏省慈善总会原会长蒋宏坤(左二),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(右三),镇江市市长徐曙海(右一)参加慈善活动

二十年间,从最初单一的“慈善一日捐”到“线上+线下”全域募捐网络,从零散的应急救助到系统化的项目化运作,市慈善总会在江里程、周大平、李国忠三任会长的接力带领下,完成了慈善事业从“打基础”到“扩影响”再到“树品牌”的阶梯式跨越,逐步构建起“党建引领、慈善主导、多元募集、全民参与”的成熟慈善生态。三位“掌舵人”虽履职于不同时期,但“慈善为民”的初心始终如一。周大平强调,要让每一笔善款都变成困难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。现任会长李国忠的感言道尽其中深意:“镇江慈善的根,深扎在千年文脉里;镇江慈善的魂,融入在为民服务中。”

二、体系筑基:从城市到乡村,四级慈善网络织密民生保障网 

“以前遇到困难要跑市里找组织,现在村头就能申请救助。”丹阳市陵口镇新陵村村民张阿婆的感慨,是镇江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。二十年来,总会始终将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作为核心工作,在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下,推动慈善网络向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层层延伸。

Z3.jpg

慈善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推进会现场

如今,镇江已实现6个市(区)及镇江经开区、高新区,62个镇(街道),734个村(社区)慈善组织的全域覆盖,构建起无死角的四级慈善服务网络。这一覆盖密度与建设水平稳居全省前列,真正实现了“慈善服务在身边,困难帮扶不出村”。“基层慈善组织是连接群众的‘毛细血管’,只有织密这张网,慈善温暖才能直达末梢。”市民政局局长聂美红的评价,点明了基层慈善组织的关键价值。

三、全民向善:从个体善举到全城同心,企业百姓共筑大爱

“捐出一天工资,为困难家庭搭把手!”每年,这样的心声都会在镇江的机关、企业、校园中汇聚。已持续二十年的“慈善一日捐”,从2005年首次募集的800多万元,跃升至2024年15.88万人线上捐赠的3144万元。数字攀升的背后,是“大爱镇江”从个体善举到全民行动的深刻转变。

Z4.jpg

捐赠现场

企业作为慈善力量的中坚,始终主动担当。奇美、索普、金东、恒顺等一批本土骨干企业,多年来坚守认捐承诺,形成稳定的慈善募集长效机制。其中,奇美一次性捐赠3460万元助力经开区医院建设;康华集团两度各捐500万元,分别助力脱贫攻坚与成果巩固;今世缘酒业捐200万元慰问困难劳模与道德模范,另捐90万元支持“爱心年夜饭”项目。“我们是镇江企业,理应为家乡公益出份力。”江苏康华投资集团董事长倪戚华的话语,道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。

民间爱心同样涌动不息。陆小波后裔捐出212.2万元设立助学专项基金;退休老人徐小慈累计捐款79万元;爱心企业家李先生坚持多年元旦捐款,累计达54万元;退休教师江青垣以“郑江仁(镇江人)”等名义匿名捐款40多万元,入选“中国好人”;百岁老干部姜佩芳向党的百年华诞捐款20万元……这些平凡人的善举,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。互联网更让慈善触手可及。“99公益日”与“慈善一日捐”线上线下联动,全市人均捐款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前列;“幸福家园”村社互助工程实现全市覆盖,9.2万群众线上参与捐赠,4.5万人直接受益,扬中市、句容市入选全国首批示范县(市、区)。

公益团队的力量,更让慈善充满温度。“善报好人”“爱心家园”“金山公益”“社会儿女”“社会妈妈”“芦苇之家”“一分钟公益”“邻家嬢嬢”“兴教助学”等20余个特色公益品牌,如同散落的“星火”,汇聚成镇江慈善的“燎原之势”,形成“企业认捐、市民捐赠、志愿者服务”三位一体格局,让“人人可慈善、处处可慈善、时时可慈善”成为镇江新风尚。

四、精准救助:从应急帮扶到长效赋能,做困难群众的暖心人

“若没有慈善助医,我儿子的病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润州区张先生的感激,道出了众多困难家庭的心声。总会在实践中发现,因病致贫返贫群体占救助对象的80%以上,救助支出占比超三分之一。2008年起,总会陆续出台五项专项助医办法,后整合为《镇江市慈善资金助医办法》,创新“慈善+医保”联动模式,将救助关口前移至早筛查、早诊疗环节。

Z5.jpg

2024年为困难群众提供家门口慈善服务成效显著、特色鲜明

二十年来,慈善助医累计支出1.53亿元,惠及138万多人次,其中112名青少年白血病患者获1262.07万元救助。这一被命名为“慈善助医阳光工程”的项目,不仅荣获“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”和首届“江苏慈善奖”,更被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小敏称赞为“江苏慈善助医的响亮品牌”。

救助体系不断向多领域拓展深化。助学领域,2183.9万元助学金让8456名困难学子安心求学;助残领域,“健行”“复明”“复聪”等行动累计支出3215.3万元,帮助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。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场,全市慈善总会系统同样主动作为:2017-2020年累计支出5.13亿元救助88.34万人次;市慈善总会连续8年捐资320万元,在陕西渭南建成10座“镇江慈安桥”;向新疆可克达拉市捐资助学,让边疆孩子感受跨越千里的温暖。截至2024年底,全市慈善系统累计救助支出16.26亿元,486.06万人次从中受益,其中市本级支出达3.96亿元,覆盖226.92万人次。

五、社区慈善:从“找上门”到“送上门”,慈善服务就在“家门口”

“没想到想要安静学习环境的心愿,一个月就实现了。”镇江经开区的江可可姐妹,通过“家门口慈善”平台拥有了专属“梦想小屋”。这一改变源于2023年5月总会与市民政局联合推出的“家门口慈善”服务,彻底扭转了传统慈善“人找服务”的被动模式。

Z6.jpg

“家门口慈善”服务现场交流会现场

“现在我们主动上门找需求,把服务送到家门口。”润州区迎江路中心社区党委书记宋国琴介绍,社区组建“1+3+N”服务专班,通过网格排查发现群众困难,再精准对接慈善资源。两年多来,这一模式成效显著:全市落地社区慈善项目1800余个,组织志愿服务2900余场次,支出帮扶资金2.15亿元,惠及38.44万人次困难群众。

Z7.jpg

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(右一)在润州区金山街道调研镇江市“家门口慈善”工作

这一创新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成为基层治理的“粘合剂”。2025年8月,“家门口慈善”入选第十三届“中华慈善奖”,成为全国社区慈善的“镇江样板”。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调研后评价:“镇江把慈善融入社区治理,值得全国推广。”至今,已有50多批次各地同行慕名取经,《新华日报》《慈善公益报》等媒体深度报道,让“家门口慈善”成为镇江亮眼的城市名片。

六、文化铸魂:从“娃娃抓起”到“全民浸润”,慈善理念融入城市血脉

“向善要从娃娃抓起,让爱心成为成长的底色。”市慈善总会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。在镇江的中小学,《慈善读本》成为课外必读,“育善工程”累计发放近7万册读本,覆盖各年龄段学生;18个市级慈善文化教育基地成为“第二课堂”,70余万人次学生接受慈善熏陶。这项起步早、覆盖广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,“向善向上・健康成长”育善工程也获评“中华慈善品牌”项目。

Z8.jpg

镇江慈善文化园——善园

慈善文化在城市各处落地生根。镇江南山景区的“善园”、丹徒慈善文化园、扬中慈善展示馆成为市民打卡的公益地标,扬中福源村慈善文化园作为全市首个村级慈善主题公园,将慈善故事融入景观设计。每逢“中华慈善日”“江苏慈善周”,主城区户外大屏、公交站台的公益广告循环播放,让慈善氛围浸润全城。

多元宣传更让慈善声音传得更远。市政协开展专题协商为慈善事业发展建言献策,市委宣传部统筹媒体资源讲好镇江慈善故事,学习强国平台多次报道慈善案例。慈善文化“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乡村、进社区、进家庭”活动全面推进,让“做慈善”从道德倡议变成生活习惯,从少数人的选择成为全民的共识。

七、规范立心:从“靠信任”到“靠制度”,阳光运作筑牢公信力基石

“慈善的生命线,就是公开透明的公信力。”这是总会二十年来的坚守。从成立之初,总会便构建起覆盖资金募集、管理、使用及项目立项、执行、监督的全流程制度体系,先后修订《慈善资金管理办法》《慈善项目实施细则》等多项规章制度,确保每笔善款“来之有源、用之有据”。

Z9.jpg

扬中市广宁社区镇江唯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开展“温暖同行·家门口的银龄助残行动

2024年1月,市慈善总会建成全市社会组织中首家“江苏省规范档案室”。一排排档案柜里,二十年来的捐赠凭证、救助名单、项目报告整齐存放。“不管是捐赠人查去向,还是受助人问标准,都能快速查到依据。”档案管理员介绍,全程留痕的管理模式,让慈善在阳光下运行。

项目管理同样坚持全流程公开:立项前开展需求调研,确保贴合民生;执行中定期公示进展,接受社会监督;结束后开展绩效评估,保障资金效益。总会每年主动接受审计与民政部门检查,及时通过媒体公布资金收支情况。此外,总会推行“业务大培训、能力大提升”计划,2024年就举办205场培训,12050人次参训,打造出专业过硬的慈善队伍。

规范运作换来了累累硕果:镇江两度获评“全国慈善七星级城市”,在第五届“中国城市公益慈善发展指数”测评中位列全国第19位;总会先后斩获“全国先进社会组织”“江苏省先进社会组织”“江苏省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”“5A级社会组织”等多项荣誉,多次荣获“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”“中华慈善品牌”“江苏慈善奖”“镇江慈善奖”等,这些荣誉,不仅是对镇江慈善工作的充分肯定,更是对镇江“阳光慈善”的最佳认可。

八、砥砺前行,从“量的积累”到“质的提升”,锚定新目标奋进新征程

二十载栉风沐雨,二十载大爱同行。镇江市慈善总会的二十年,是与城市共成长、与民生同呼吸的二十年,是从蹒跚起步到跻身全国标杆的二十年。从四级慈善服务网络的织密,到“家门口慈善”的温暖服务;从6.04亿元善款的汇聚,到3.96亿元救助款的精准投放;从千年慈善文脉的传承,到现代慈善文化的浸润,每一个数字、每一项成果,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,凝聚着社会各界的爱心奉献,凝聚着全市慈善工作者的辛勤付出。

Z10.jpg

镇江市慈善总会援建的陕西省渭南市慈安桥

从2018年开始,市委常委会连续八年专门听取市慈善总会工作汇报,肯定成绩、提出要求、解决问题,成为制度性安排。2015年12月,市政府办公室印发《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政府表彰激励慈善事业发展形成机制。市有关部门两次制定《慈善事业发展十年规划》,将慈善事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。

站在二十周年的节点上,面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要求、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,镇江市慈善总会明确了“十五五”及未来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: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促进和规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,以“打造全国一流慈善城市”为愿景,以“精准化、品牌化、数字化、社会化”为路径,推动慈善事业从“量的积累”向“质的提升”跨越,让“大爱镇江”的品牌更响亮、慈善服务更贴心、民生保障更坚实。“慈善事业是永恒的事业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。”李国忠表示,镇江市慈善总会将始终牢记“慈善为民”的宗旨,以更高的标准、更实的举措、更暖的服务,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,让慈善之光照亮更多群众的幸福路,为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Z11.jpg

2024年慈善一日捐动员会

长江奔涌不息,大爱薪火相传。二十载慈善征途,镇江以无数人的爱心为壤、善举为基,稳稳筑牢了城市的温暖根基;新征程上,这份爱心在传承中焕发新力,更多人正携手并肩,用心用情续写“大爱镇江”的温暖故事,共同勾勒更绚烂的未来图景。

Copyright 2004-2019江苏省慈善总会
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牯岭路28号

备案:苏ICP备18009139号

电话:025-86634343

技术支持: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

微信扫一扫,关注我们